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圣华活动之成邦江寿山亭华人墓山考察活动

2009年五一劳动节,砂朥越华族文化协会副秘书吴诰赐老师带领十六位圣禄中学华文学会与佛学会会员前往成邦江砂巫路寿山亭华人墓山进行近三个小时的考察活动。

此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中学生了解饮水思源这道理,也希望学生透过此活动吸收到额外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此外,本会希望透过此项活动让学生缅怀先驱的辛劳,更希望能透过活动让学生培养人文气息,加深对家乡的情感。

本会会员张宝玲亦为这次的考察活动制作了调查报告,亦把完整的报告收录于《曙光之八 忆·乡情》里。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墓穴年代、墓碑材料与特性、祖籍和姓氏分布。

以下为些许报告内容

根据调查,华族在墓碑上应用的历法包括
一,干支岁次(以清/民/中华冠之)
二,民国年岁(1912年起)

图为以“民”冠之的墓碑

调查中196座墓碑中共有149座墓碑属石碑,其余的47座则以木料制造。

以木料制造并刻着英文字句的墓碑


调查亦发现,寿山亭多数墓碑是夫妻同碑。这或许是华族一贯的风俗。

其中发现有几座墓碑拥有2名或3名妻室,而最多则是其夫拥有4名妻室。


一夫拥有四名妻室的墓碑

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十五座墓碑刻有祖籍,其中约四分之一的先人属广东南贵都礼阳乡人士。

至于姓氏分布调查结果亦发现寿山亭墓碑多数属陈姓,郑氏则是其次。其中以发现9座以“捞/番/唻/冻氏”人士。“捞/番/唻/冻氏”乃指一般土族女性与华族通婚,离世后则以此姓冠之。



以下是考察当日的情况

等待参与者到齐,就可开始考察工作

吴诰赐老师向同学说明此墓碑的意义。

分配好各组别负责区域后,一行人便上山进行考察

郑瑞杰同学认真记录碑文以便日后可作为研究。


郑楚胜同学把野草清除以能清楚得观察碑文。

以下为部分参与者感言:

STEFI:

能够参与这次的义山考察活动,我感到非常地开心。首先,我想感谢船长(邱泽康)和老师们给我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了解义山。此外,这次的活动也让我吸取了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宝贵知识。虽然我每一年都会“光临” 义山祭祖,但我从未仔细地观察过墓碑上的文字,也从未想过这些文字里会另藏“玄机”,它隐藏着祖先们生前的事迹。这次的义山考察可说是一次有知识性的造访,因为它“点醒”了我对墓碑的了解,让我对华人的传统墓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这类有意义的活动。

张晓晶:

我十分感谢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副秘书吴诰赐老师和圣华导师给了我这个参加义山考察的机会。起初,我以为考察义山是一件恐怖的事。然而,经过老师们的详细解释后,我才发现考古义山是一件很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我也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这个有意义的活动。我一共“研究”了六十个墓碑。我从中发现墓碑分为两种,那就是石碑和木碑的。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许多祖先们从前都是三妻四妾的。这次的义山考察不但让我更加了解华人的文化传统,也让我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也很感激我的同伴们能够一起合作完成这次的义山考察。

郑楚胜:

在二零零九年五月一日,劳动节,圣华举办了义山考察活动。在这次的活动里有十六人参加由圣华导师与吴诰赐老师的领导下进行考察。当天一早,我们便在义山前的亭子集合。过后, 我们便分为五组进行考察。接着,我们便到公墓前上香,以示诚意。在这次考察中, 我们得知有近三百座坟墓在此。在这些义山当中,有些是木制的墓碑而有些是洋灰制的墓碑。在这次考察里, 我们还发现许多坟墓没人清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有洋人葬于此义山及几座坟墓是当地伊班人立的。为了使这次的活动能成功进行。我们也准备了许多用具以便我们可看出那些没人清理的墓碑上的字。我们所用的用具包括粉笔以及刷子。我们也用照相机把一些较独特的坟墓拍下来。我们也做了许多记录。最后, 我们便在早上十时左右解散。在这次的活动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所以在此我向导师们致万分的谢意。

蔡文豪:

圣禄中学华文学会(圣华)于5月1日举办了墓园考察活动。当天,所有参与者被分为五组以方便我们的考察活动。吴诰赐老师为我们解说关于墓碑的历史后,我们便浩浩地荡荡探讨刻在每一座墓碑上的文字。我当天扮演摄影师的角色,负责拍下每一座墓碑的“风采”。经过深入的“研究”后,我终于得知了我们祖先的来历。此外,墓碑的一字一句也述说着我们华裔祖先过番来到斯城扎根的辉煌过去。这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在提醒子孙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做个忘本的人。墓碑也透露了关于我们华族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所以后代子孙们必须珍惜现有的一切,别让祖先们所付出的血汗都白费了!

沈文凯:

能够跟随吴诰赐老师到义山考察让我感到雀跃万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经过老师的解说后,我们对于义山里的一切事物更加了如指掌。义山里尽显阴森和宁静。即便如此,我和我的组员们还是毫不畏惧地进行义山考察活动。通过考察,我得知墓碑上文字的格式,意义,历史以及制作材料。这些都因人而异。此外,从义山的高处望向斯城的同时,我们都有种说不出的骄傲,我们都为我们祖先们的付出而感到自豪。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通过这次的考察,我不止能够了解华裔祖先在斯城所做出的贡献,也得知了我们华族永垂不朽的传统文化。

导师的话:

这样的一座山毫不起眼,既没有桃源仙境,有时还杂草丛生,夜晚时更是阴森恐怖。白天过路者不会无聊的多看几眼。黑夜赶路者更显得匆匆忙忙。斯人不多看,游客也罢,大家似乎都有共识。这样的山比比皆是,处处可见,何必多此一视。今天托学生‘年轻本土化’之念,文化学会之行,十六位家长之赐,来此一游,让我大开眼界。
‘百闻不如一游’,经一个早上穿梭于 ‘古迹’ 与默默‘考古’后, 我们这群八、九字辈对这常被忽略的小城有了全新的诠释。斯里阿曼-和平之乡,这个古老乡镇于1864年由英军盖了一所爱丽丝堡后,各个文献几乎偏向歌颂英军的丰功伟绩。然而,历史背后到底还隐藏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的故事呢?唯独英军力量就可瞬间打造这座城?以当代资源颇为缺乏之下,如何成就这事业呢?从沈大孙墓碑被发现后,我更深信华裔祖先比英军更早抵达斯镇,因而故事应该更回溯既往。只是当时的时空背境,致使先辈们披荆斩棘只为三餐,而让历史空白了。如今,咱们只能从义山遗留下的蛛丝马迹来揣摩当时斯镇的部分面貌。掀开义山的神秘面纱,此山已不再是座“山”而已。这座山记载着咱们祖先滴過的辛酸血汗,这一切太珍贵了!